海水淡化后對濃海水的綜合利用
瀏覽量
【摘要】:
隨著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的實施,大量的副產濃海水利用問題備受關注。濃海水不僅含有很多鹽分,還含有海水預處理時的化學物質,排放不當會污染土壤、地表水、海洋環境等。
鹽、鎂、鉀和溴是濃海水中四種主要的化學資源,也是化工的基礎原料和重要產品,如果能從海水淡化中對這幾種元素加以合理的提取和利用,無論是從經濟性還是環保性來看都是大有好處的。
海水淡化后,濃海水中的化學物質濃度約增加了一倍,便于濃海水的綜合利用,減少了海水資源綜合利用中提取化學物質的能源消耗,使工藝生產變得容易,降低了海水淡化的造水成本。因此,濃海水的資源化利用不僅可以解決其排放對海水水質的影響,還可以通過以化學物質為寶,提高海水淡化的效果,保護生態環境。
根據現行的海水淡化工藝,每生產1立方米的淡水就副產濃海水1.0~2.0立方米。其中,八成的副產濃海水資源大約可以形成約120萬噸鉀肥、12萬噸溴、250萬噸鎂鹽材料、1500萬噸精鹽的產業鏈。因此,海水淡化過程中對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特別是濃海水資源化利用,不僅能取得良好的綜合經濟效果,而且對解決國內急劇不足的鉀、溴、鋰等礦物來源,保護海洋環境做出重要貢獻,其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在這之中,鹽又是比較基礎的化工原料,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常用的海水制鹽技術主要有鹽田法和電滲析法兩種。
鹽田曬干法是一種古老的制鹽方法,是國內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制作鹽的過程包括納潮、鹵素制造、結晶化、采鹽、儲藏運輸等工序。
電滲析法是隨著海水淡化和膜分離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制鹽方法,通過選擇性離子交換膜電滲析濃縮來制造鹵素,通過真空蒸發來制鹽。海水淡化可以以大量含有鹽分多的濃海水為原料生產鹽。與鹽田法相比,電透析法節約了大量的土地,不受季節的影響,節約人手。
上一篇:
高鹽度化工廢水零排放技術介紹
常見的幾種海水淡化方法
下一篇: